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369章 招牌 (第1/4页)
铁道部的全路工作会议开完之后,眼看着中铁建投银行的成立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。 然而一个始终困扰胡文海的问题,再次摆在了他的面前。 新科公司的夹带里,人才实在是太少了。就连至关重要的胡文海办公室秘书团,如今也不过才“小猫”两三只而已。 这不是胡文海嫉贤妒能,或者没有收集人才的意识。但实在是自有国情在此,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,能称得上人才的都是国家的囊中之物。 但凡有点水平的知识分子、管理人才,都集中在国家的体制之内。每年的大学毕业生,几乎100%被分配到国有企事业和政府单位工作。极少数的幸运儿或者继续研究深造,或者是找到出国留学的门路。但除非不回国或者不毕业,否则还是逃不脱被分配的命运。 当然,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,分配工作实在是求之不得的好事。不用自己找工作,绝对保障就业,这不是好的不得了的好事吗? 所以八十年代的中国,是基本没有什么人才市场的。绣城唯一的一座本科大学渤海工学院,后世既不是9八5、也不是211,不过就是一个不怎么受重视的省属普通大学罢了。 当然,即使如此,渤海工学院出来的毕业生在社会上仍然是供不应求。哪怕新科公司拿出多么好的条件来,这些学生仍然担心私人公司的稳定性,就连没什么经验的应届生都不愿意放弃国家分配的工作,到新科公司来工作。 虽然这个年代的中国没有人才市场,但愿意出来闯荡一番的人还是有很多的。到八十年代后期,下海已经是个颇为时髦的词汇,一大批未来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,都是此时决定告别国家的怀抱,到残酷的社会上拼搏出自己天地的。 不过对于新科公司来说,问题还是存在因为一直以来胡文海所秉持的低调策略。 作为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私人企业,第一家资产如此庞大的私人企业,新科之前的策略始终是闷声发大财。而国家对新科的态度, 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假装不知道。 虽然这有效的避免了新科公司受到制度上的攻击,但另一方面来说,也让它很难获得人才的关注和信赖。 在这个状态下,哪怕胡文海找出来几个后世出名的人才,想要先下手为强。过去和人家说,我是中国第一家私人企业新科公司的,恐怕只能被当做是不知道从哪钻出来的骗子。 所以一直以来,新科公司的人才策略都是内部挖潜、自己培养,从来没有在任何国内媒体上打过广告或者招聘启事。 当新科公司业务局限于制造业的时候,这种方式还算勉强能够支持它的发展。但是当胡文海要把手伸进金融业,然后借着金融业再把手伸进整个工业领域,他手里的人才就很有些不够看了。 要么接受在中铁建投银行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降低,要么接受无法继续低调的结果。 这个选择对胡文海来说并没有什么困难对中铁建投银行降低影响力,这个选择根本不存在他的考虑之中。 六月的酷暑降临,往年中国的媒体上,此时肯定都是满篇的高考新闻。然而在19八6年的这个6月,就连高考似乎都有些黯然失色了。 至于原因?原因很简单,人/民/日/报开“天窗”了! 呃,当然,不会是头版头条。不过人/民/日/报九版开了天窗,这也够吓人的了。 从六月三日开始,连续三天,人/民/日/报九版上都只有一句话。 第一天,人/民/日/报九版上只是在正中间写下了一行字:项哲,沃顿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,在国营企业卖澡票。 整个人/民/日/报第九版偌大的版面上,就只有这么一行黑体字,除此之外再无其他。 什么意思? 项哲是谁? 沃顿商学院是哪里? 工商管理硕士是什么学历? 他为什么在国营企业卖澡票? 如果只是哪个都市小报或者行业类报纸,大家也就是哈哈一笑而过,认为是排版的人手误了而已。 但这是人/民/日/报,是每个字都能写出一篇分析论文的报纸。这上面的每一句话,背后说不定都是无数的悲欢离合和国际大事。 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,人/民/日/报怎么可能出现这种低级失误?怎么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