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河畈_伏羲八卦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伏羲八卦 (第3/4页)

之源,太极、八卦、周易、六甲、九星、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。

    《易?系辞上》说:“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”这个圣人就是人类文化始祖伏羲。传说伏羲氏时,有龙马从黄河出现,背负“河图”;有神龟从洛水出现,背负“洛书”。伏羲根据种“图”、“书”画成八卦,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,并分别写了卦辞。

    天文学衍生阴阳五行,太极八卦。在十月太阳历中,岁可以论阴阳,月可以论阴阳,日可以论阴阳。岁论阴阳,一岁分寒暑两截,寒为阴,暑为阳。阳主生主长,阴主收主藏。月论阴阳,奇数月为阳,偶数月为阴。太阳历十个月,一三五七九为阳,二四六八十为阴。日论阴阳,夜为阴,昼为阳。周岁之阴阳,决定着万物的生死。周日之阴阳,决定着万物的动静。历法中的阴阳,可以实证,可以重复,可以测量,可以定量。

    天文历法中宇宙八角,可以表达空间中的八方(东西南北与东北、东南、西南、西北),可以表达时间中的八节(立春立夏立秋立冬、春分秋分与冬至夏至)。

    《周易》中八卦,是古人“仰观天文,俯察地理”的产物。八卦表达的是时间与空间,表达的是天文历法。

    群经之首在《易经》。《周易》之首在六十四卦,六十四卦源于八卦,八卦之前有图书(河图和洛书),图书是历,八卦是历,不懂天文历法,岂能解开《周易》之谜?

    中医的奠基经典是《黄帝内经》,内有十月太阳历的具体运用。十月太阳历,分五季,一季72天,五季360天。五季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表达。五行即五季,五季即五行。生亦自然,克亦自然。五行生克,制出了一副自然界相互联系、相互制约的简图。

    《黄帝内经》将懂不懂天文历法,定为能不能为工(中医医生)的第一标准,不懂天文历法,岂能弄懂中医文化?

    夜深人静,天青地远,万籁无声,袁秋华内心空灵,静美,慈柔。她一目十行,大脑像飞速运转的机算计,扫描和解析着内容,但晦涩难懂的义理文言,奇幻多变的数字符号,让她摸不着头脑,对其内涵似懂非懂。放弃已经掌握的“独门秘笈”,想另寻他法,再入其门,探索更高更深的奥秘,就和大海捞针一样,确实不好找,好麻烦,好难做。

    她感觉脑子越来越不好使了,心不定不静,误入歧途,就会精神分裂,变成特大号神经病。经楼孤灯解天书,不知时去已几天?一切归零,重头开始,超多的繁杂信息,要经过一个收集、过滤、评价,删选和使用的过程。电脑还有卡顿,蓝屏,死机的情况呢,何况人脑?眼泪,却不晓得,怎么会流下来?

    风水术的基础,就是建立于三个系统,河图,洛书,八卦。先秦时期的古代文献,不管你信不信,反正古人是信了。

    洛书九宫格,被称为“元旦盘”。以它为基础,就涉及到元运轮转与九宫变换了。

    所谓元运,指的是“三元九运”之说,地气以二十年为一运,一百八十年为一个小循环,共有九运,以九星表示,分别是:一白贪狼、二黑巨门、三碧禄存、四绿文曲、五黄廉贞、六白武曲、七赤破军、八白左辅、九紫右弼。

    看风水的第一步要画出“运盘”。所谓运盘,就是在元旦盘的基础上,当令星入中宫,其余八星按一定的规律变换位置,各星飞往各宫,这种规律就称为“飞星”。

    九宫飞星的轨迹线路是:中宫—乾宫—兑宫—艮宫—离宫—坎宫—坤宫—震宫—巽宫—中宫。这是“顺飞星”,而“逆飞星”的线路恰好倒过来。

    按这种方法,一念之间,全凭心中推演九宫变换,就可将风水局的种种变化推算的明明白白,心盘术”的境界,真不是一般人能玩的!

    诸位看官,感觉头晕脑胀,是不是一个脑子不够用?很复杂吧?都能把人给绕晕了!袁秋华自少研究与比较各派风水学说,翻阅的资料摞起来差不多有十尺厚。每次温习,深感九宫飞星理论的复杂与繁琐,看得一个头比十个脑壳都大了!

    比如现今是八白左辅星当令,数字“八”就出现在九宫格的中心位置,

    七、三、五

    六、八、一

    二、四、九(图2)

    四,九,二

    三,五,七

    八,一,六(图1)

    但是说穿了,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,只要运用其中的九进制数学原理。首先将元旦盘“洛书”(图1)修改为九进制的表述方式(注意,“九”表述为10)——

    04,10,02

    03,05,07

    08,01,06(图4)

    假如“08”进入中宫的位置,相当于原先中宫的“05”加上3,那么所有数字都同样加3,以九进制计算,那么九宫格就变成了这样——

    07,13,05

    06,08,11

    12,04,10(图5)

    取其尾数再看——

    七,三,五

    六,八,一

    二,四,九(图6)

    这正是“图2”所推演出的运盘排列!

   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