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结婚照 (第2/2页)
牵。 袁秋华感慨遗传的神奇,也激起她对俩老的好奇,当年拍结婚照时,绝对想不到会变成遗照啊!她打开谱柜,找到1998年续修的袁氏族谱。她坐在书桌前,摊开族谱,一页页慢慢翻,顺谱系枝节,沿着一世祖二房头的主干,一路查下去,在曾祖之下,父亲之上,看到二人的名字。袁秋华一拍额头,呵,果真是自己的爷爷奶奶。她又从族谱中翻找名人传记,阅览二人生平简介,事迹评述。 袁世杰(18911981),名世杰,字汉淮,龙山县瑶山岛回头岭人。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,著有《比较宪法》,《宪法原理》,《中国奴婢制度史》,《故宫名画300种》,《艺苑遗珍》等。 袁世杰自小聪慧,四岁入家塾读书,于诸生中年龄最小,学业最优,深得业师周芷熙赞许。12岁时,业师力荐其父送他至武昌念书。在武昌,适鄂督张之洞提倡新学,在武昌城内创办现代式高等小学五所,招收民间十四岁左右的秀良子弟为生。袁世杰应试时,因年龄小,个子矮,一名姓骆的主考官在接收还是不接收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,当即报告张之洞。张之洞摸了摸袁世杰的礼帽,问:叫什么名字?住什么地方? 袁世杰挺起胸膛:本人袁世杰,家住龙山县瑶山岛回头岭。 这么小,为什么要来武昌读书? 为人杰,为尧舜。 张之洞一惊,批准袁世杰报名考试,结果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武昌南路小学。三年毕业后,入湖北优级师范理化专科学校学习三年。其间,与李四光,石瑛,郭泰祺等义结金兰。宣统三年,袁世杰以最优等成绩考入洋务派首领盛宣怀创办的天津北洋大学(天津大学)。 在北洋大学求学不到一年,武昌起义爆发。袁世杰立即投身革命,辍学南归,返回武昌参加起义,担任都督黎元洪的秘书,参加了守城战斗,并受都督府委派,圆满完成了“赴湘请师,驰援武昌”的任务。1913年,“二次革命”失败后,袁世杰考取官费留学名额,飘洋过海,浪迹天涯。先赴英国进入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求学,获政治经济硕士学位。随后转赴法国,入巴黎大学研究法学,于1920年获法学研究所法学博士。 1922年回国,应北京大学校长元培的邀请,赴北京大学法学系任教,先是教授,后任法律系主任,他所撰《比较宪法》讲义,在北大独树一帜,嗣经商务印书馆印行,立即为全国各著名大学广泛采用。期间,与同在北大任教的李四光(地质系教授),石瑛(化学系教授)等,课暇经常在一起研讨学问,分析时事。后与李大钊等发起组织“民权大同盟”,又与胡适之等创办《现代评论》周刊。1927年,“湖北三杰”奉元培之命,筹建武汉大学,李四光为“建委会”委员长。历时两年,武汉大学初具规模,吸纳大批优秀学者前来任教,袁世杰任武汉大学校长,兼法学院院长,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,石瑛任工学院院长。 1932年,袁世杰进入政界,历任国民政府法制局局长,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等职,还担任过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长,宣传部长,外交部长等职。“西安事变”后,国共第二次合作。蒋介石于1938年设立军事参事室,任命袁世杰为参事室主任。袁世杰低调,谨慎且认真,这是一个实权极大的官职,有关国共关系、军事、外交、财政、工业、战后复员等重大问题,一般都要让参事室——高级智囊团出谋划策,为蒋介石最后裁决提供重要参考。1945年,蒋介石为赢得全面内战的时间,委派王世杰和张治中赴西安和中共和谈。8月,为了戳穿蒋假和平,真内战的阴谋,*系天下之安危,以弥天大勇,来到重庆,终于达成了《双十协定》的签字,袁世杰为国民党方签字成员之一。但蒋介石并不执行《双十协定》,在签字的第三天,又下达所谓“剿匪”密令,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,内战还是爆发,袁世杰吁天长叹,却无力回天。 共事多年的同僚顾维钧曾评道:杰公的气质,尤不宜于官场生涯。官场习气,多的是巧言令色之辈,而他要言不烦,不苟言笑;官场习气,多的是酒肉征逐的应酬,而他生活谨饬,几乎全涯无世俗的嗜好。单单这两款,就足以使他独来独往,无朋党奥援。 解放前去了台湾,后另组家庭,于1950年出任“总统府秘书长”,后因案辞职。1970年受聘任“总统府资政”。 1981年3月病殁于台湾荣民医院。遗嘱墓碑仅书“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袁世杰先生之墓”。 本书首发来自百书楼(m.baishu.la),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!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