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自由作者 (第6/6页)
罚,只是大夫犯罪会有个体面的死法。丢命事小,丢脸事大嘛! 主编说:所谓受礼遇,就是同罪不同罚,因为贵族与平民不同籍不同宗,不能同等对待。庶民行刑,当众斩首。大夫伏法,君王赐鸩、赐剑、赐绫、赐绳,就是为了保全他们的“脸面”和“尊卑”。 袁焕轩说:未判刑的罪犯,在监押期间,一般都要戴械具。在戴械具的问题上,同样是贵贱等级不同,待遇也迥然有别。平民犯罪,重最两手两脚都戴刑具。中罪,手足也都要戴刑具,下罪为轻罪,仅戴手械。贵族犯罪,则只戴手或足上的一种械具。 主编说:许多人认为《道德经》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,也有很多人认为,这是老子写给掌权者、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。有人说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,在我看来,四分之一部《道德经》就可以治天下。 袁焕轩说:印象最深的一句话,“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”不管多大的风都不可能一直刮下去,不管多猛的雨也终有停止的时候。随后接着一句反问:“孰为此者,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于人乎?”刮风下雨是谁做的呢?天地。天地都不能长久,何况人呢? 袁秋华见父亲来探班,心里高兴,脸上容光焕发,眼里波光流转。袁秋华不想沾父亲的光,袁焕轩又怕牵累女儿,父女俩有约定,公共场合不以父女相称,若必须交谈,袁秋华叫他“袁老师”即可。袁焕轩以文才出名,在小城的政坛和文坛都是公认的“第一笔杆子”,后生小辈不管有没有拜师学文,都叫他老师。他要是多一个女学生,也不引人注意。从小到大,袁秋华一直叫他老师,别人也没怀疑,除了至亲密友,知道他俩是父女的人,少之又少。 俗话说,看人看眼神,听戏听锣鼓。老王看看袁秋华,又看看袁焕轩,看俩人的神情,分明是熟悉的,心里便琢磨,为什么要装着不认识呢?其中必有蹊跷!他把袁秋华拉到一边,悄声问:我一直纳闷,你为什么不嫁人?快说,你是不是袁老师包养的二奶? 袁秋华反问:你说呢? 老王说:我看你是,肯定是。我阅人无数,错不了。 袁秋华说:若不是呢?要不然,我们打个赌,输了,无条件替对方做件事,咋样? 老王说:咦,你承认了。那我当众宣布啊! 袁秋华说:有人笑贫不笑娼,*也给立牌坊;管她品质臭与香,只要有奶便是娘。有人笑诚不笑奸,不奸咋赚昧心钱;良心道德价几何,坑朦拐骗利翻番。有人笑廉不笑贪,有钱不捞白当官;权钱交易致富快,哪怕世人骂祖先。有人笑勇不笑怯,遇事各扫门前雪;袖手旁观最安全,见义勇为白流血。有人笑善不笑恶,为人善良受气多;作恶得势有人怕,行善吃亏向谁说?有人笑智不笑愚,有才无钱白受屈;明辨事理易生气,糊里糊涂常知足。 老王说:啥?你返悔了! 袁焕轩说:你妈做一桌菜,叫你回家吃饭。 袁秋华说:你认识我妈? 老王说:你不是他的小情人,你妈才是他的老姘妇,难道是我搞错了? 主编拍手叫苦:哎呀喂,什么乱七八糟?老王啊,你脑壳都装些啥玩意?我这,可没你曝光的料!你要胡嚼乱绉,士可杀不可辱,大不了大伙集体辞职。 老王说:文人就喜欢搞破鞋,未必你早晓得了? 主编说:我和老袁三十年前就认识,他结婚,我当伴郎,他得千金,我当干爹。干闺女,我没说错吧? 袁秋华说:干爹爹,你没说错。搞歪门邪道的人,只想着男盗女娼的事。 老王说:你不是私生女?你爸和你妈是合法夫妻,你咋叫他袁老师? 袁焕轩说:避嫌啊!哪能学你逢人就说,“县第一把手是我哥们”。 大家哄堂大笑。 此事不久,先是一个女人挺着孕肚来逼老王娶她,接着又来了一个孕妇逼老王跟她结婚,随后还来了一个手抱婴孩的女人,哭喊打闹,嚷嚷着要老王给“娘和崽”名份。三个女人跟老王死缠烂打,哭啼啼,乱哄哄,喊喳喳,闹翻了天。老王烦得连广告都不拉了,连工资都不要了,溜之乎也。谁也搞不清楚,究竟是怎么回事,也不知道他去了哪。 袁秋华便离开报社,回家闲住。直到小李子追过来找她和解,然后俩人一起去香港。 本书首发来自百书楼(m.baishu.la),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!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