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12章 212.彻夜谈天说地 (第2/3页)
这番话,也算是提点了。 徐清虽没听懂韩琦这番话背后的深意,却也被这番大实话给说的笑出了声,这些事从韩琦的嘴巴里说出来,不同于从秦州百姓的口中说出来,这会给徐清更大的信心,所以他这次倒也不再反驳,而是说道:“韩大人所言甚是,是下官不识好歹了。” “哎,这就对了,来,自罚一杯。”徐清误打误撞的回答让韩琦以为他是听懂了自己话中的内涵,脸上的笑意直达心底,把徐清的杯子举起来就递到了他的手中,等徐清把这一杯喝完之后,韩琦笑着说道:“好,岂弟好酒量啊。” “不敢当,不敢当。”徐清摇着头,摆着手,他此刻能够感觉的到自己的脸已经开始发烫了,西北的酒不像南方的酒,非常的烈,从滑进喉咙的那一刻开始,这滚烫的酒就已经在燃烧着徐清的身体了,几杯下来,他实在有些晕晕乎乎,飘飘然,若是再喝下去,韩琦也不用问自己问题了,都可以直接躺桌子上睡觉了。 韩琦显然也看出来徐清的酒量到此为止了,便不再给徐清灌酒,而是让他吃起了菜,等到几口菜入肚,徐清的馋瘾也暂时被遏制住之后,韩琦这才开口说起了正事,他看着徐清说道:“岂弟啊,秦州战乱堪平,可百废待兴,你之策,我已研读,可有几点依旧不明,不知岂弟可否为我解惑啊?” “韩大人严重了,若有什么想问的,尽管直言。”徐清听到这话,知道韩琦是要说正事了,赶忙把筷子放下,举起双手对着韩琦拱了拱手,然后恭敬的说道。 “恩,那我就不气了,岂弟,我想问你,这治水之策,养殖之策,防沙之策,三策并行,以秦州之人力,真的可行吗?”韩琦双眼炯炯有神的看着徐清,等待着他的回答。 徐清酝酿了一会儿,很快便开口说道:“回禀大人,此三策皆乃利民之策,百姓听闻之后,莫不欢欣鼓舞,人人皆愿为此三策而尽自己的一份心力,实不相瞒,此三策此时已经在秦州范围内全面展开,若是大人不信,可择时机亲自来查勘,我必定在秦州,恭候大人大驾。” “哦?已经开始了?”韩琦诧异的说道,这三策虽然在秦州已经开工许久了,徐清也早就把秦州的相关情况写成了报告送到了安抚使司,可是韩琦是个大忙人,他不仅要处理秦凤路一府四军二十一州的事务,还需要处理秦凤路和整个西北方向各个地方的关系以及朝廷的事情,可谓是日理万机,即便重视秦州发展,可看报告的时间是真的挤不出来,听闻徐清竟然已经开始自己搞起来了,他心里真的是有些惊讶的。 韩琦久居官场,自然知道官员们的办事效率是有多么的低下,一件事能够从草案变成行动,起码得需要一两年的时间,这还算是快的了,徐清从把草案递到自己这来才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,竟然就已经开工了,这实在不敢想象,难道秦州的官员全部在一夜之间变得如此勤政了吗? 韩琦有些不敢相信,那些人,世代累居文吏之职,是一群比科举出来的士大夫更懒的人,想让他们干活,除非是收税这种有钱赚的活,其他的事情要是交给他们去干,不拖上一年两年的,是根本不可能的,徐清竟然能够蛰伏他们?韩琦内心中觉得很是不可思议,也越发对徐清好奇起来,口中问出的问题也从你是怎么处理这三策之间平衡的,变成了你是怎么摆平那些文吏的了。 对于这个问题,徐清倒是很快就回答了出来,其实对于那些文吏,徐清的办法很简单,那就是让他们的世袭变得岌岌可危,当然,说说简单,做起来可就一点都不简单了,所以当韩琦刚开始听到这句话的时候,差点翻了个白眼。 因为根据北宋的制度,如果没有什么太过眼中的理由,想要开除一名文吏是非常困难的,除非他犯了很大的罪,比如说贪渎,或者是草菅人命之类的大事,才有可能从所谓的公务员队伍中脱离出去,不过这些文吏,大多数只是拿钱少干事儿而已,也就是所谓光拿死工资,然后浑浑噩噩一辈子,最后把自己的职位传给儿子,像是草菅人命这样的事情,他们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